2. 了解配资成本:配资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平台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在选择配资平台时,要仔细比较费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表示。
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繁荣。实际上,我国金融业也正是在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金融体系竞争力。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先后推出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政策举措,其中许多举措与制度型开放有关,金融对外开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截至2024年5月末,1128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4.27万亿元。目前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升至第三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加速成形,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市场开放有序推进
2002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迈出了金融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的渠道,金融市场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肯定和认可。
债券通“北向通”开通,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债券通“南向通”开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不断优化,“互换通”开通……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各类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资产种类更加丰富,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便利性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目前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1128家境外机构主体中,有564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57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2024年5月份,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69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804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制度型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还增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接受和认可。”中银证券(601696)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年来,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资产先后纳入全球指数并提高权重,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中国对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
“2019年起,中国债券被逐步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2021年10月逐步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随着中国债券纳入三大指数,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进入高增长阶段。”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
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表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无论是从体量还是质量上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在稳步提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如何抓住其中的新机遇无疑是外资机构共同聚焦的重点,我们希望可以把联系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桥梁作用发挥得更加出色。”
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幅放宽
当前,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全取消,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机构在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要求,大幅扩大其业务范围,鼓励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新业务试点,已有10余家外资机构成为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或承销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下,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2024年5月9日,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事网联”)宣布正式开业。万事网联由万事达卡和网联清算公司合资成立,于2023年11月17日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这是继连通公司之后,在我国开业的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此前,2020年8月,连通公司在中国境内正式开始商业运营,是正式入局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持续推进和深化,推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的新阶段,将在客观上推动我国境内支付清算市场更好地遵从国际规则、提高服务水平、防控金融风险,对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外资机构积极来华投资、展业,反映中国市场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广阔前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
在外资机构积极“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中资机构也在“走出去”。近年来,积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我国以“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盟10+3机制等为突破口,健全金融基础设施。
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开放、绿色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在市场化方面,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指导金融机构在合规基础上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多元化方面,设立丝路基金,推动完成丝路基金两次增资,资金规模达到400亿美元+1800亿人民币,大幅提高丝路基金投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投资;在开放方面,与国际金融公司、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这是我们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业内人士表示。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境内外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化、便利化的币种选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位外汇交易货币。
“过去几年,我们完善人民币国际使用政策支持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经营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先后出台稳外贸稳外资、新型离岸贸易、外贸新业态业务、境外贷款及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跨境人民币支持政策。指导商业银行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供优质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介绍。
除了直接在贸易中使用,随着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沪伦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渠道相继开通并优化,合格投资者管理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更加便利,人民币投融资功能逐步增强。同时,作为储备货币,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加快,经济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两会期间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支付结算、投融资、国际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持续增强,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此外,他提到,将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加强与境外货币当局的货币合作,稳步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更加融合与开放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统筹开放与安全的问题,“稳慎”推进成为关键。
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表示,从长远看,中国的开放是必然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潜在金融风险,必须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总体来看,要保证开放有序可控,根据实际需求稳慎推进。
管涛表示,要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保持改革与开放进度的大体匹配,其中更为关键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开放过程中,要关注外部环境对国内的冲击,为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需要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与微观监管相配合。
针对跨境面临更复杂的风险公司如何交易股票,监管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持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持续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管涛表示,下一步要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持续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健全对跨境资本流动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的两位一体监管框架。